发布日期:2024-09-09 07:06 点击次数:166
近拜读《伤寒析疑》⼀书,书中《芍药⽢草汤证析疑》解析了芍药⽢草汤的治病机理,否认该⽅配伍属酸⽢化阴的传统说法,强调芍药味苦⾮酸,味苦通泄。对此,笔者不揣浅陋略谈看法。
1、芍药及其性味功效
《神农本草经》云:“芍药味苦(平)主邪气腹痛,除血痹,破坚积,寒热疝瘕,止痛,利小便、益气。”
芍药在六朝以前不分⾚⽩,⾄陶弘景始分。⽬前药材⽩芍多为栽培,⾚芍多为野⽣。《本草经》所记载的芍药性味功效,似包含后代⾚⽩芍性能。后世运⽤芍药⽢草汤多选⽤⽩芍药。
试取鲜⽩芍嚼之味确微酸,较⼤剂量⽔煎液更酸。⽽且中药性味理论的完善,除⼝尝外,还有药效发现的不断总结归类。
岳美中在《岳美中医话集》中认为,⽩芍苦酸、微寒,⼊肝脾经。
焦树德在《⽤药⼼得⼗讲》中认为,⽩芍味酸苦、性微寒;有养⾎荣筋、缓急⽌痛、柔肝安脾等作⽤。⽩芍养肝阴,补⽽不散,偏于养⾎益阴;⾚芍泻肝⽕,散⽽不补,偏于⾏⾎散瘀。
2、芍药⽢草汤之运⽤
据《伤寒论⽅证治准绳》统计,运⽤本⽅,古今医案250例。显⽰百分之64.7为红⾆;脉象有记录者弦脉出现百分之63.3、细脉百分之39.5、数脉百分之31.3。弦主痛证⼜为肝急之象。细为阴⾎不⾜,数与阴⾎不⾜之脉象兼⽰阴虚内热之象。⾆脉记载符合阴⾎不⾜、筋脉失养的病机。试想,治不养阴⾎何以濡筋脉⼜怎能缓急⽌痉痛。如说芍药取其苦泄破滞之⼒,岂不与本⽅证的治则治法相背。
刘渡⾈教授⽤本⽅,有李某脓肿案和贾某转筋案,均诊为阴⾎不滋、筋脉弦急投本⽅⽽效著。并认为本⽅酸⽢化阴,最善缓急。
《伤寒析疑》的作者认为取芍药之味苦通泄之功,⽽⾮酸敛之⽤。孰不知⽓⾎流通于经脉,经脉挛急则⽓⾎不畅⽽阳⽓⽆法正常布散,四逆散证正是肝⽓郁结、经脉挛急、阳⽓内郁之证。故取柴胡之⾟以疏郁结之肝⽓,取芍药⽢草之酸⽢以缓挛舒脉、苦泄显系枳实之⼒。如此该散正合“肝苦急、急⾷⽢以缓之(⽢草);肝欲散,急⾷⾟以散之(柴胡),以酸泻之(⽩芍)”之经旨。
《伤寒析疑》的作者提出“试问将芍药⽢草易为熟地、阿胶、⾸乌纯滋腻润养之药,能达到芍药⽢草汤治筋脉挛急的功效吗?”来反证本⽅⾮酸⽢化阴、滋养筋脉之剂。笔者认为熟地偏⼊肾⽣精;阿胶、⾸乌等三药虽属养阴滋⾎药,但并⾮专⼊肝经的柔药,其⼊肝之功不专且效⼒太迟缓⼜性质⾮凉⽽偏温,故不适宜于疏肝挛之急痛症。
因此,笔者确信⽩芍之性味为苦酸微寒、⼊肝脾经,具滋阴养⾎、柔肝缓急、安脾⽌痛之功⽤。因此,芍药⽢草汤的功效应为酸⽢化阴、柔肝濡筋、缓急⽌痛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